你敢不敢放权
作为一名教师,最大的“放权”也许就是——我不教,看你还会不会学?
你觉得会,还是不会?
我的答案是会。因为在我们班上,已经多次出现过这样的“奇迹”。
比如在一年级上期开学的第一个月里,我给家长们写的第三封信《03致家长的信》里所提到的“课间主动乐学”事件。一个孩子,在老师没有提任何要求的情况下,课间自学,并带动了一大批“志同道合”的小朋友,主动、自愿地学习,学的还是课外知识,非考试必须,更非老师强求。
再比如,上学期结束后,我们还剩下的半部《增广贤文》,班上的一位孩子,因为自己喜欢,就利用寒假自学完了余下所有内容,开学后仍熟记于心,激励了更多同学你追我赶。使我不得不兔子撵着豹子跑,一把年纪了追着他们累得气喘吁吁,教学的进度差点赶不上他们自学的速度,弄得我一度很发愁,差点儿“知耻而后勇”,转头拜他们为师。
拿近一点的事例而言,这学期新增的课外阅读资料《多音字儿歌200首》,与上期我们学完的《弟子规》《成语儿歌100首》相比,在排版上,每首儿歌多出了十数个例词。而这些例词,教学时我并没有对孩子们提任何要求。因为其实这本书的难度,指向的至少是二年级。所以,我只是抱着拓宽孩子们阅读面、熟悉一些常用多音字的目的组织教学。在教学中,我主要以“讲故事”的形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,以尽量抵消阅读的难度,在此基础上带着孩子们读熟儿歌。我的设想是,只要孩子们能读通书中的儿歌,自然也能学会儿歌中所例举的多音字用法。同时,为了怕儿歌后例词的枯燥影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,我并没有单独教学儿歌后的例词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儿童的求知欲是天生的。没想到,在这样学了2个单元10首儿歌后,某天清晨我走进教室,发现孩子们在读完每一首儿歌后,竟然自己开始磕磕绊绊地读起每首儿歌后的例词来。这些例词,都是每首儿歌中的某一个多音字生发而成。有些字有两个读音,有些字有3个甚至4个读音。对一年级的小娃娃而言,不少字词是很生僻的,比如多音字“参”字的例词:参差不齐;多音字“阿”字的例词:阿谀奉承;多音字“差”字的例词:差遣;多音字“车”字的例词:丢卒保车……
看着孩子们遇到不认识的例词时,死死盯住、冥思苦想、互相询问、再大声读出的情境,我觉得自己真是老怀安慰,更百思不得其解:为什么我没有做任何要求,孩子们反而学的更起劲儿了呢?
我想,除了必要的引导,成人的作用也许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大。对任何事情都大包大揽,不给孩子们一点儿喘息的空间,一点自由发挥的余地,可能也就见不到这样让人惊喜的时刻了。
也许,我们班某位家长说得很对,这句话也正是我所喜爱的作家,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的作者尹建莉老师的第二部书的书名——《自由的孩子最自觉》。
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,朱永新教授说:完整的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。
而孩子的自我觉醒,也许只源于最初您给的小小自由。
感谢阅读,与您共勉。
扫码关注“豆豆话吧”豆豆老师个人公众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