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摔跤吧,爸爸》观后感
两周前,《摔跤吧,爸爸》刚上映,我就看过。半月来,这部影片持续走红,想写写观后感,又担心“首因效应”的影响,因此上周特地再看一次,力求客观中立。
和别人稍有不同,我看了两次,因此谈谈两次观影感受的异同。
第一次看时,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从国家体育学院归来的大女儿,和自己的父亲摔跤的场景。
“爸爸教的东西已经过时了。”为了证明这句话,大女儿用新学到的技巧和方法挑战爸爸。年轻气盛、迫不及待想证明自己的女儿,身强体壮,蓄积着被激怒后的狠劲,面对自己日趋衰老、心情复杂的父亲,她不再像仰视神一样敬畏自己的父亲,她需要亲手将爸爸摔倒在地,印证自己的成长,就像狮子在扑向猎物时,只能用利爪将其撕碎。这是生命进化中必然面临的赤裸裸的“厮杀”。
这场挑战一开始的输赢就没有太多悬念,爸爸的方法虽然没有过时,但英雄迟暮,再出色的技巧也需要旗鼓相当的体力。因此爸爸输了,在此过程中,导演将两个慢镜头全分给了爸爸,那是爸爸在快被摔倒时,因力竭而紧闭双眼、大口呼吸的情境。
最终,爸爸被一摔到底,那一刻,上一代人的权威倒地,这是好事。每一代生命的成长都需要挣脱束缚,探寻自我价值。年迈的爸爸,想告诫正当盛年的女儿,两代人的冲突不可避免。每一个为人父母者,都将迟早迎来这一天。
难道为人父母非得要以命相搏,宁肯让自己以溺水者的姿态在两代人的博弈中艰难呼吸,也不愿放手让孩子通过试错学会真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吗?没有谁有权控制谁,尤其是以爱之名。体力衰退让影片中的爸爸不得不选择了精神上的让步,这是无奈之举,更是明智之举。
第二次看时,我注意观察的是影片中妈妈的表现。妈妈说:“你不应该让孩子们为你的梦想放弃自己的人生。”这句话,在第一次观影时,我就深以为然。
一位一出生就预备14岁嫁人,没有接受过教育、一辈子与锅碗瓢盆为伍的女性,能说出这样的话,了不起。
在知道动摇不了丈夫的决心后,她问了一系列的问题:“她们受伤了怎么办?”“女儿们去和男孩摔跤,别人会怎么看她?”“钱从哪里来?”……一连串的问题,都是妈妈的忧虑。此后影片中对妈妈的刻画就很少了,大都是女儿在家时、和爸爸冷战时、最后的大赛时,偶尔能看到妈妈的身影。这位妈妈很少笑,连女儿夺冠时好不容易露出的笑容也伴着抑制不住的热泪。通过电视,妈妈看见在最终的辉煌时刻爸爸和两个女儿深情相拥,她见证了这一切,却无缘同享殊荣。其实,在这个所有人都为了爸爸的梦想而奋斗的家庭里,所有人都咬紧牙关在生活,尤其是妈妈。
说完了两次观影的不同,下面说说相同感受。那就是,我认为:爸爸训练两个女儿,并最终取得成功,这样的做法,我并不认同。
因为正如妈妈所说,爸爸的确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剥夺了女儿的人生。如果说避免了两个女儿14岁就嫁人的命运,那也是附带产生的结果,并不是最初的目的。就像你买一口电饭锅是为了煮饭,促销顺带送了你一个煮蛋器,你不会告诉大家买电饭锅就可以解决煮鸡蛋的问题。况且,如果这两个女孩没有摔跤天赋,她们的爸爸是否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训练她们成为女摔跤手,从而让她们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呢?
爱孩子,不是因为他符合你的期待或不符合,而是因为,他是你的孩子。这应该是唯一的理由。不成为摔跤手,就不能让挚爱的女儿拥有别样的人生了吗?还是这份挚爱,始终是有条件的?
为了爸爸一句“你是我的骄傲。”两个女儿舍弃了童年,爸爸变成“独裁者”,妈妈不会笑,这样执着的追求用全家十年时光来换,是否因为它成功了,就应该成为主流价值观?
在第一次观影时,电影院里寥寥几人,半月后我再去时,整个影院只有寥寥几个空位,散场灯光亮起时,我看见观众里有不少随爸妈前来观影的孩子,不知道这样的励志影片,是否再次在中国家长心中塑造了一个成功的范本,因此特意带着孩子来学习?
这样的场景,我并不愿看见。
扫码关注“豆豆话吧”豆豆老师个人公众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