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玩”的魔力
以学习小组为单位,孩子们快速站起再蹲下,同时依次念出大屏幕上的字词,一个个小脑袋像海上的气泡,渐次冒出,又像“打地鼠”游戏中,快速闪现的“小地鼠”。
所有字词念完,我在黑板上公布秒表计时结果,以挑战之前用时最短的记录,欢呼或是叹息声此起彼伏,嚷嚷着“再来一次!”的呼喊声不绝于耳。这一个简单的游戏,将教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。
下课了,孩子们仍不愿意离去,纷纷喊着要再次挑战最短纪录,从不愿拖堂的我只得破例,向孩子们的热情投降,组织着他们继续玩下去。
轮到的小组笑逐颜开,还想再玩一次的孩子们排起了长龙,之后的一节课,是孩子们最爱的体育课,体育老师都走进教室了,孩子们依然期待着再玩一次,长长的队伍不肯散去…
这是昨天课堂上的新游戏“识字比快”掀起的热潮。
这一幕,让我无比感慨。
我想起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:语文姓“语”。小学语文除了姓“语”,还姓“小”,不要忘记,坐在我们面前的是几岁的娃娃。
于永正老师提醒道,小学语文,是教6——12岁的孩子学语文的!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,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、大学生学语文不同。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、大学生。即使是小学生,也有区别,不能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当成六年级的学生。
我们七彩豆豆班的孩子们,目前是二年级学生,处于小学低段。在我看来,如何在教学中,调动、激发、培养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,是极富挑战、也无比重要的课题。
我常常提醒自己,各种游戏的设计、渗透,不是为了喧宾夺主,更不是哗众取宠、本末倒置,我的一切目的,都是希望孩子们能亲近语文,从而爱上语文。
我相信,只有当孩子们觉得学语文有趣、好玩、快乐,才会主动去参与、去了解。
会玩的孩子才会学,会学的孩子更会玩。
大家切莫小看一个“玩”字,玩的魔力,可谓点石成金。
昨天的游戏中,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语文能力,还顺带体验了共情、互助、团结的品格要素呢。
每次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时,孩子们总会因各种问题,发生大大小小的矛盾。通常,我都让他们自行处理,昨天也如此。
1小组的小凡荣、3小组的小灵儿、7小组的小臻,都在小组合作练习时,拒绝参加,原因不一,有因为觉得自己跟不上大家的节奏,索性不参加的;有因为偷懒不愿参加的;有因为在练习时,和小组某位成员发生言语冲突,而赌气不参加的。
组长找我汇报时,我建议大家给不愿参与的同学一点个人空间,不要强迫他(她)参与练习,也不要因此影响组内其他成员练习。
这并非是在逃避问题,以我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,有时,留一点时间给孩子们,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这不,上台时,我告诉所有孩子,和练习时的要求不同,各小组如果想上台玩“快读识字”游戏,必须全组参与。
这下1、3、7小组的组长和其他成员们犯了难,看着其他小组都依次上台比赛,玩得热火朝天,他们心痒难耐,再次跑上台央求我“出山”,说动不愿参与的组员。
我微笑着,用温和而坚定的口吻,鼓励他们,相信自己的组员,用自己的真心去打动、说服他们。
这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,不算是容易完成的任务。
但我希望1、3、7小组的每位孩子,以及目睹此事全过程的其他孩子,通过此次事件,能学会与同伴真诚地交流、对话,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,并能在团队中,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,调整好“自我”与“团队”的关系,从矛盾与让步中,学会通融、团结。
1小组的小凡荣、7小组的小臻,最快被同伴说服,他们小组高高兴兴地参加完比赛后,3小组的孩子坐不住了,在大家的劝说下,小灵儿最终也主动牵起了同伴的手,出现在等候参赛的队伍中。
真为孩子们高兴。
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:“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,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,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
多么诗情画意的表述!它告诉我,教育是教师和学生、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,春风化雨、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为了这一目标,我愿不断努力。
感谢阅读,与您共勉。